如今,越来越多高校推行“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建设,将人脸识别、大数据采集技术引入校园。

  然而最近,一些高校却因为采集学生个人信息的情况引发争议。对此,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作出回应。

  教育部司长:希望学校慎重使用这些技术

  针对AI进校园,生物识别技术在校园逐步开始应用的现象,9月5日,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我们要加以限制和管理。现在我们希望学校非常慎重地使用这些技术软件。”

  雷朝滋指出,人脸识别进校园,既有数据安全也有个人隐私问题,“教育部已经在开始关注这个事情,组织专家论证研究。”

  “包含学生的个人信息都要非常谨慎,能不采集就不采。能少采集就少采集,尤其涉及到个人生物信息的。”雷朝滋谈到。

  此外,在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的《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指出,不得以默认、捆绑、停止安装使用等手段变相强迫用户授权,不得收集与其提供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不得违反法律法规与用户约定,不得泄露、非法出售或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高校“人脸识别”“采集学生上网数据”惹争议

  据中国之声报道,位于江苏南京的中国药科大学的学生们就在入校时发现了一个大变化,不仅校门、图书馆等安装了新的人脸识别门禁,教室内也装上了人脸识别系统进行考勤,学生发呆、玩手机都能被感知到。

  相关负责人表示,教学上最关键的是老师的教学质量,通过人脸识别可以看到学生是否玩手机,是否发呆,是否看别的书,并以此为根据评价教学质量。

图源:荔枝新闻

图源:荔枝新闻

  9月4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发布消息称,该校正实施“云中信大”智慧校园三年行动计划,建设无卡化校园建设工程、数据质量提升工程、大数据决策分析和一表通建设工程等四大重点工程。

  日前,网上出现了该校无卡化校园建设工程的建设方案。其中,有两条方案引起了该校学生的关注。方案显示,该校将利用大数据分析包括上网时长、时段、网站在内的学生上网行为数据,还将对学生消费数据、成绩数据、社群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

  方案一出便引发热议,学校收集学生上网行为数据、学生消费数据等行为是否侵犯隐私?如何保证所收集数据的安全,防止数据向外泄露?

  南信大规划采集并分析学生上网行为数据,包括上网时长、上网时段、所上网站等。

  学校回应,目前只是“试点”“规划”

  中国药科大学图书与信息中心主任许建真在回应媒体采访时表示:学校之前已向公安部门和法务部门咨询,由于教室属于公开场所,因此不存在“侵犯隐私”的说法。但目前,学校仅在两间教室试点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后期,学校将根据教务部门反馈意见,视情况而定是否在所有教室都安装人脸识别系统。

  对于上述疑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季赛说,大数据分析学生上网行为数据等相关无卡化校园建设工程事宜,“只是未来的规划”,目前仍处于技术可行性分析、方案合理性认定阶段。后期,学校将邀请校内外专家和师生代表对该工程方案进行讨论,并公开征求意见。

  季赛表示,学校在数据采集、储存、处理等方面将严格遵守《网络安全法》等国家法律要求,在推进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也会坚持“以生为本”理念,尊重和保护师生隐私权和数据安全。

  不少网友认为,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要合理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