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12时,北京市启动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这是新版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公布后,今冬第二次拉响黄色预警。新版预案有哪些变化呢?预警分级又如何?本文带您一起了解。

  雾霾又来了!

  经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会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环境监测中心,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11月24-26日京津冀地区将出现区域污染过程。受局地污染积累及周边区域污染传输共同影响,北京市将发生一次中重度污染过程,预计11月26日夜间起扩散条件逐步好转,空气质量将逐步改善。

▲此次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措施于11月24日12时启动实施(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次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措施于11月24日12时启动实施(图片来源于网络)

  按照《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2018年修订)》规定,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发布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黄色预警措施于11月24日12时启动实施。这是《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2018年修订)》后,北京今冬第二次拉响重污染黄色预警。

  防护提示替代蓝色预警

  细心的市民可能已经发现,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已经发生变化,蓝色预警已经不见了!增加发布健康防护提示性信息。

  10月20日,《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2018年修订)》正式发布。新修订的预案在统一重污染天气预警分级标准、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细化污染管控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细化调整。

  其中,预警分级和启动条件方面,不再设立原有的蓝色预警,同时降低了橙色预警的启动条件。其中,蓝色预警改为发布健康防护提示性信息,同时橙色预警的启动“门槛”降低,取消了“且预测日均值>300微克/立方米”的启动条件,改为“预测全市空气质量指数日均值>200微克/立方米将持续3天(72小时)及以上,且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时”启动。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强调,为全面贯彻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提高重污染天气应对能力,近期生态环境部要求各地修订应急预案。北京市在对《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2017年修订)》进行补充完善的基础上,出台了《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2018年修订)》,在落实生态环境部修订要求的基础上,重点在统一重污染天气预警分级标准、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细化污染管控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细化调整。

  根据生态环境部的指导意见,重污染天气预警统一以空气质量指数(AQI)日均值为指标,连续24小时(可以跨自然日)均值计算,以AQI大于200持续天数作为各级别预警启动的基本条件。重污染天气预警共分为黄色、橙色、红色三类预警,建议取消原有的蓝色预警,改为健康防护提示性信息。

  北京市新修订的应急预案明确提出,依据空气质量预测结果,综合考虑空气污染程度和持续时间,将空气重污染预警分为3个级别,由轻到重依次为黄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当预测全市空气质量指数日均值大于200且将持续一天时,即发生一天重污染时,不再发布预警,改为随空气质量预报信息发布健康防护提示性信息。至此,空气重污染预警由原来的四级减少为三级,蓝色预警取消。此标准和全国的分级标准实现了统一。

  此前重污染蓝色预警启动后,健康防护引导措施方面主要是倡议儿童、老年人和呼吸道、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慢性疾病患者减少户外活动,中小学、幼儿园减少户外活动;倡议性减排措施主要包括公众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机动车上路行驶,加大对施工工地、裸露地面、物料堆放等场所实施扬尘控制措施力度,加强道路清扫保洁等,无强制性减排要求。

  将措施落实到基层“最后一公里”

  记者发现,在北京市新修订的应急预案中,完善了应急管理体系,强调建立市、区、乡镇(街道)三级预案体系,即北京市乡镇(街道)都要按照市级预案制定应急分预案,细化分解各项应急措施,将措施落实到基层“最后一公里”。

▲治理空气污染需要全民参与(图片来源于互联网)▲治理空气污染需要全民参与(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同时,北京市相关部门要制定空气重污染预警期间停产限产企业名单和保障民生、城市正常运行、重大活动的企业和建设项目名单,并定期更新,及时报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新预案还进一步细化了污染管控措施。针对涉气工业企业实行“一厂一策”,即每个工业企业根据企业情况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操作方案,细化在不同预警级别下的应急减排措施、停产生产线和工艺环节,避免措施“一刀切”。

  新预案提出,北京市区有关部门要加强预警期间的执法检查,特别是加大对企业停产限产、施工工地扬尘管控、渣土运输车辆遗撒、机动车限行、露天焚烧、违法使用经营性燃煤及劣质散煤等行为的执法检查力度,发现环境违法行为依法从严处罚。

  据介绍,北京市污染治理路径不断拓展。在减排方法上,从单一的工程减排,发展到全面的工程减排、管理减排;在管理手段上,从仅依靠行政手段发展到法治、经济、技术和行政手段综合运用;在防治策略上,从污染的末端治理发展到能源、产业结构调整等源头控制和全过程监管;在治理体系上,从政府的“单打独斗”发展到“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责、公众参与”;在治理空间上,从本地治污发展到区域协作。

  此外,科技监测持续强化。集中攻关饮用水源保护、大气污染防治等难题,取得了PM2.5源解析等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加快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成大气等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重点污染源监控系统。依托高密度PM2.5监测网络,对污染高值区域精准执法,提高效能。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经验和项目,同时又讲好北京故事。

  北京前10月PM2.5创历史最低

  “我再也不给朋友圈晒蓝天的外地朋友点赞了!”在北京工作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因为我经常能看到北京的蓝天!”

▲北京前10月PM2.5创历史最低(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北京前10月PM2.5创历史最低(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公布的数据也印证了王女士的说法。今年前十个月,北京市PM2.5累计浓度为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8.3%,创历史新低。同时,2017年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仅有8微克/立方米,与历史最高值的1998年相比下降了93.3%,目前北京市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已与欧美平均水平相当。

  自2013年开始监测PM2.5以来,北京市空气中PM2.5浓度连年下降,2017年比2013年下降34.8%,达到58微克/立方米,圆满完成国家大气污染治理第一阶段任务。截至今年10月底,PM2.5累计浓度已下降至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8.3%,为历史新低。

  同时,密云水库等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国家标准,河流、湖泊水质稳步改善,2017年全市优良水体比例提高到36%,消除了建成区52条黑臭水体。土壤环境总体清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保持在“良”的等级,并稳中向好。